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职场动态 > 内容

山东威海:将“千里海岸线”打造为“产业工人成长线”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日期:2025-11-07 浏览

          从车间里的党课,到产业链上的技能竞赛,再到企业创新工作室里迸发的智慧火花……自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以来,山东省威海市总工会以“精致城市·幸福威海”为底色,举旗帜、筑赛道、解难题、促合力,将“千里海岸线”打造成为“产业工人成长线”,锻造出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大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统筹推进:构建产改“一盘棋”

          威海市将产改工作视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工程,不仅将其融入“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蓝图,更写入市“十四五”规划重点篇章,纳入深改委攻坚事项,形成市、县、镇三级党委领衔推进的“1+8+N”工作体系。这种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机制,确保了产改工作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的无缝衔接。

          “推进过程中,我们注重因地制宜,立足市域产业特征,在医疗器械、海工装备等优势产业链上下游重点布局产改示范带,将绵延千里的海岸线打造为‘产业工人成长线’。”威海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全省产改试点城市,威海精选149个改革试点单位,派驻联络员精准指导,明确时间表与路线图,推动改革向基层延伸、在基层生根。这种“合力推进一股劲”的做法,使得产改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成为企业认同、职工受益的实实在在的变革。

          铸魂赋能:从“车间党课”到“全链条成长”

          “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日前,威海光威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谷大伟创新工作室”内,一场关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会”正在开讲,为大家讲课的是车间主任、“全国劳动模范”谷大伟。

          把党课搬进车间,让理论走进一线。这样的场景,在威海已不罕见。

          面对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求,威海市总工会着力构建覆盖全职业生涯的技能形成体系,从“铸魂”到“赋能”,全方位支持产业工人成长。

          在“铸魂”方面,创新“党建+工匠精神”融合模式,打造“红帆领航”精神坐标。全市建成32处劳模工匠教育基地,形成全域红色矩阵;500余场“车间里的党课”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一线,激发工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赋能”方面,打造“园区即校区、车间即课堂”的产教融合范式。学院建在园区,专业办到企业,建成省级公共实训基地15家、省级产教融合企业27家,年培训高技能人才超过5万人。这种“产业+人才”的双向奔赴,让学习不再远离生产,技能提升触手可及。

          在“搭梯”方面,深入实施“威海工匠”培育工程,搭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截至目前,已培育省级工匠29人、威海工匠187人,区市级企业工匠近千人,形成高技能人才梯次培育的“金字塔”结构。

          竞赛创新:从“螺丝钉”到“驱动者”

          “我从没想过,一个普通的纺织工人,能站上全国的领奖台。”说这话的是威海纺织集团的女工张雨晴。在去年举办的全国纺织服装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她凭借精湛技艺夺得金奖。

          张雨晴的蜕变,源于威海市总工会持续推进的技能竞赛体系。围绕8大产业集群和10条优势产业链,威海每年开展30个以上工种的技能竞赛,参赛职工超过30万人次。

          在山东省首届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竞赛中,威海代表队一举夺得团体和个人双料冠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竞赛之外,创新成为产业工人成长的另一条赛道。

          在克莱特菲尔风机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刘占军展示了公司的“创新积分银行”——工人每提出一项创新建议,就能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福利或奖金。

          在一次操作实践中,刘占军发现,公司现有的叶片切割程序存在尺寸精度低,切割后叶轮外形尺寸一致性差等问题,他潜心钻研,自制出全新的叶轮切割设备,减少了12种工装模具,投入使用后生产效率提升了40%,每年可为公司降低成本25万元。他也因此获得3500万分的创新积分,成为全公司职工的榜样。

          “过去我们是生产线上的‘螺丝钉’,现在成了创新链上的‘驱动者’。”刘占军欣喜地说。

          目前,威海市总工会已在全市建成省、市创新工作室1551家,跨行业工作室联盟14个,辐射带动企业创新班组31570个,职工创新创效累计超过20亿元。

          幸福升级:从“硬支撑”到“软环境”双向发力

          “技能有价值,创新有回报,我们干起来更有劲头。”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钳工班长王海涛去年被评为“威海工匠”,每月额外享受800元工匠津贴。

          在威海,技能不再只是一纸证书,更是实实在在的待遇。

          近年来,威海市总工会围绕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和提升生活品质,实现从“硬支撑”到“软环境”的双向发力,持续擦亮职工幸福底色。

          “硬支撑”方面。实施“技能薪酬+创新激励”双轨机制,推动企业建立技能津贴制度,全市各企业累计发放激励资金7000多万元。同时,通过“工匠津贴”“创新成果兑现”等组合拳,实现技能价值可量化、创新成果可兑现。

          “软环境”方面。践行“需求导向+精准服务”工作理念,建立“问题收集-分类处置-跟踪问效”闭环管理机制,围绕职工关心的素质提升、子女教育、困难帮扶、法律服务等问题,将职工诉求转化为服务清单,切实提升职工获得感、幸福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成长的温度、奋斗的价值、幸福的质感。

          通过“重点突破+全域推进”的实施路径,威海在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先后培育出一批改革样板企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跟进的“雁阵”发展格局,实现了全市产改工作从“盆景”到“风景”的跨越。

          从车间到海岸,从竞赛场到创新室,从薪酬待遇到生活品质——威海的产改实践,正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生动的故事,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威海样板”。在这片精致的土地上,产业工人正成为城市发展中最澎湃的动能、最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