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重点产业、新质生产力、消费新热点、生活服务等领域开发岗位18万个以上;对登记失业人员建立“一人一档”就业帮扶台账,根据需求推行“1314”精准帮扶机制;探索“妈妈岗”就业模式,促进妇女在家政服务、手工制作、电子商务等领域就业……近日,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促就业增量政策举措》(以下简称《举措》),旨在以超常规举措稳定和扩大就业,推动全省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举措》提出,建立“管行业必须促进就业、管属地必须促进就业、管生产经营必须促进就业”工作体系,构建市级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机制、“四上”企业用工调查制度、重点企业用工监测制度,充分调动各地抓就业积极性,并实施精细化管理,运用数字智能技术,精准帮扶登记失业人员,提升劳动参与率,稳定扩大就业。
以创新性增量政策为支撑,《举措》提出一系列新举措,如落实稳岗返还等助企惠民政策,大型企业稳岗返还比例达30%,中小微企业达60%;将现行的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实施范围由企业扩围至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设立“校企合作助理”专项岗位,支持未就业毕业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支持加大人才公寓开发力度,异地来吉求职高校毕业生可免费入住最长1年等。
《举措》明确提出开发市场化岗位18万个以上,涉及重点产业、新质生产力、消费新热点等领域;挖掘政策性岗位6万个左右,包括常规招录招聘和缓就业慢就业渠道。同时,完善事业单位人员灵活使用机制,编制资源向边境县(市)倾斜,降低基层岗位招聘门槛;鼓励省属国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产业布局优化带动市场化岗位开发。
根据《举措》要求,吉林省对登记失业人员建立“一人一档”就业帮扶台账,根据需求推行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项技能培训、4次招聘对接的“1314”精准帮扶机制。在同等条件下,重点解决脱贫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
吉林省计划全年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保持在10万人,就业帮扶车间全省稳定在1200家左右。重点挖掘社区服务、保安保洁、装配库管、养老护理、健康照护及灵活就业等岗位,激发50岁以上大龄劳动者活力,年底前归集“适老化岗位”3万个。全年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80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