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重庆长寿区2025年度叉车技能竞赛在望江路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圆满落幕。来自该区化工、物流、制造等重点行业的25支队伍、125名叉车技能职工齐聚赛场,围绕“精准堆垛”“窄道通行”“应急处置”等实操项目展开激烈角逐。
这场高水平竞赛不仅是长寿区技能人才培育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折射出该区近年来以“竞赛为牵引、培训为基础、认证为抓手、就业为目标”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建设的深厚积淀。
长寿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区总工会始终将技能竞赛作为检验培训成效、激发职工潜能的重要载体,形成“年度竞赛+季度比拼+月度练兵”的常态化竞赛机制,让技能比拼从“一时热闹”变为“长效常态”。
在竞赛组织上,该区聚焦产业需求、全员参与、成果转化。以此次叉车竞赛为例,区总工会针对长寿经开区化工企业密集、危化品运输需求大的实际,以实物装载搬运等日常规范化实操为竞技主体,邀请10余名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组成裁判组,确保竞赛内容与岗位实际需求高度契合;通过“企业推荐+自主报名”双渠道扩大参赛覆盖面。
同时,将竞赛成绩与职业发展深度绑定,对获奖选手,不仅给予奖金、荣誉证书奖励,还将其纳入“长寿区技能能手人才库”,优先推荐评选“长寿工匠”“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对表现突出的优秀组织单位,在年度技能培训项目分配中给予倾斜,推动形成“企业愿参与、职工肯投入”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长寿区已累计举办叉车、电工、焊工等各类技能竞赛46场,参与职工超4000人次,从中选拔出省部级劳模2人、重庆五一劳动奖章5人、长寿工匠18名、区级技术骨干786名,推动1200余名竞赛优秀选手实现岗位晋升或薪资增长。
技能竞赛的亮眼成绩,离不开日常扎实的培训基础。为此,长寿区总工会联合区人社部门,构建“全方位、常态化、精准化”的培训体系,才能为技能人才成长提供“源头活水”。
该负责人表示,作为重庆市工业强区,长寿区化工、物流产业对叉车操作人员需求旺盛。区总工会将叉车技能培训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建立“工会主导+机构承办+企业协同”的常态化培训机制。
针对企业职工“上班没时间培训”的痛点,创新推出“弹性培训”模式——利用周末开设“周末班”;对距离较远的街镇职工,联合当地企业设立“流动实训点”,让职工“在家门口就能学技能”。
2024年,该区共开设培训32期,惠及职工1500余人次,培训满意度达98%。
此外,该区总工会在巩固叉车培训优势的同时,还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和群众就业意愿,不断拓展培训品类,构建起覆盖“工业技能、民生服务、安全管理”的全链条培训体系。其中,针对化工、装备制造产业需求,开设电工、焊工培训,每年培训1500人次以上,学员结业后可直接对接长寿经开区重点企业岗位,就业率达80%以上。
技能培训的成效,最终要通过规范的认证来检验。该区总工会坚持“认证与培训同步、质量与数量并重”,在技能等级认证工作中探索出严格考评团队组建、考试流程管理、质量抽查机制的“三严格”和认证流程、结果公示“两透明”工作路径。
规范的认证机制,让长寿区的技能证书成为“就业通行证”。据统计,通过技能认证的职工,平均就业率比未认证职工高出35个百分点,平均月薪提升15%-20%,实现“一证在手,就业不愁”。
一直以来,该区总工会秉持“技能培训的最终目标,是让职工‘学得会、用得上、能就业’”理念,打破“培训只管学、就业靠自己”的传统模式,通过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打通“就业推荐”通道,构建起“培训+竞赛+认证+就业”的服务闭环。
长寿区总工会不仅注重“内功修炼”,更积极发挥“外溢效应”,为渝西片区、渝东南片区等十余个区县提供叉车、电工等实训场地和设备支持。如今,长寿区的技能培训服务已成为“区域品牌”,每年有超500名周边区县职工来长寿参加培训认证。
该负责人表示,区总工会将继续深化技能人才培育改革,为培育新时代技能型人才积极贡献力量,让更多劳动者凭借技能实现人生价值,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技能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