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昌航空大学卫星测控中心,电子大屏实时显示着“南昌航空一号”的定位坐标等信息。“南昌航空一号”卫星由南昌航空大学主导研制,是全国首颗专门针对大型湖泊生态环境监测设计的遥感卫星。它于日前首次成功获取鄱阳湖区域多光谱影像,为生态环境监测开启了全新的“天眼守护”模式。
“它传回的有效信息能应用于环保监测,有助于环保部门实时掌握鄱阳湖、赣江流域的水土环境变化。”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涂新满介绍。
“南昌航空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并顺利运行的背后,是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多年来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持续深耕。学院立足真实场景,采取设立科研项目、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等举措,持续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育出一批既拥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前沿概论”的课堂上,该院副教授穆毅正在将鄱阳湖生态修复工程等鲜活案例融入水污染控制理论、膜分离技术等专业内容的讲解中。
该院教授罗胜联表示,这些真实的环保实践,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到环保技术背后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
前不久,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参与“新一代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关键技术”项目。学生经历了从实验室基础探索到关键技术开发,再到工程化应用落地的完整过程,培养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系统性工程思维,获得了跨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我们构建了‘环境+’跨学科教研共同体。”该院教授代威力介绍,学院汇聚环境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等多领域专业教师,组成联合攻关团队,针对关键环境问题进行攻关。
“我们将‘环境+’跨学科教研共同体的科研优势与协同机制,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独特的科研育人生态。”该院教授邹建平说,学院通过整合国家及省级平台资源、设置交叉性课题、配备多学科导师组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跨域协同科研实战中,成长为既精通专业、又具备宽广视野和卓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为锻造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院还创新推出“双师双场景”教学模式。
在校内课堂上,涂新满和该院老师丁琳为学生讲授“高级氧化技术”等前沿理论;在校企共建的中试基地里,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开展“电催化氧化—生化耦合技术”等验证性工程。这种校内校外场景的无缝衔接,实现了“科研数据—中试验证—教学应用”的全链条转化。
“近5年来,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毕业生成为环保领域的中坚力量,超过80%的毕业生成长为环保企业的技术骨干,10%在政府环保部门任职。”邹建平说,面向未来,学院将以“南昌航空一号”卫星为牵引,深化“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同时,依托孝彭书院打造航空环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