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职场动态 > 内容

青岛城阳区总工会:为产业工人插上成才翅膀
来源:工人日报 日期:2025-07-15 浏览

          阅读提示

          打造“校内准工匠、社会名工匠”两条培养路线、与“产改”工作成员单位协同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山东青岛城阳区总工会紧扣“产改”目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机制,让技能人才涌现。

          “学校联合企业推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让我掌握一技之长,还减少了求职压力。”近日,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汽修班学生王兆征说。

          近年来,城阳区总工会紧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目标,凝聚“政府+工会+学校+企业”合力,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据统计,全区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口优质就业率多年达85%以上,每年为全区提供技术技能人才1500余名。

          整合资源搭建育才平台

          近年来,城阳区总以城阳工匠学院、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载体,打造“校内准工匠、社会名工匠”两条培养路线,整合工会、学校、企业、劳模工匠多方资源,搭建工匠人才培养新平台。

          2020年,毕业于青岛市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孙强加入青特集团“王京京省级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参与创新攻关。期间,孙强组建青特集团工业机器人PLC编程运维团队,取得12项创新成果、2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后来,孙强将工作经验和编程技术整理汇编成册,作为培训新人的教材。截至目前,孙强为青特集团培养高级电工20余名,培养指导11名职工分别在全国、省、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

          2023年7月19日,城阳工匠学院在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挂牌成立,城阳区总联合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现场教学、技术指导等方式,传授新理念、新技术,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优质的学习和实践平台。“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后,我们不出校园就可以沉浸式参与汽车零部件加工等真实生产任务,增强了实践能力。”王兆征说。

          校企合作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城阳区总凝聚“政府+工会+学校+企业”合力,与区教育体育局、人社局等多家“产改”工作成员单位协同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以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该校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招生招工一体化、双主体协同育人、规范教学管理、校企互聘共用等举措,在管理机制、培养标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明确培养方案,构建起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校已与8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我校汽修专业是青岛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之一,已与3家汽修公司合作,开展了6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培养技能工匠600余名。”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汽修部部长季德松介绍,学校将培训建在企业需求链上,与企业合作开展物流管理、数字创意建模、服装陈列设计等7个“1+X”证书考核,加快了“岗课赛证”一体化建设。

          构建多层次技能提升服务体系

          近年来,城阳区总不断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抓好“准工匠”储备培养,并联合区人社局搭建政校企协同平台,统筹发挥工会经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及各职能部门教育培训资金作用,激励广大企业职工学练技术技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在聚焦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城阳区总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为依托,从岗前培训、订单式培训、公益性培训3个维度出发,精准覆盖在职职工、退役军人、技能人才等群体,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技能提升服务体系。

          城阳区一家企业需要进行产业升级,新引入的精密机电设备让不少老职工犯了难,以往的工作经验难以适配新设备,直接影响生产效率。为此,该企业与城阳工匠学院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职工张猛积极参与其中。城阳工匠学院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定制了涵盖机电设备智能控制、精密部件调试等内容的课程。培训后,张猛的技能得到提升,他深有感触地说:“培训让我跟上了企业步伐,重拾职业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