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职场动态 > 内容

以“产改之笔”书写新时代广州“城”与“人”的双向奔赴
来源:南方工报 日期:2025-07-29 浏览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

          与此同时,在广州的各大工厂车间与建设工地上,产业工人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在这座拥有2200年建城史的岭南都会,450万产业工人的双手正悄然重塑城市基因。流水线上打磨的不仅是精密零件,更是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蓝图。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春风吹向珠江两岸,广州市总工会正不断以“产改之笔”,书写着新时代“城”与“人”的双向奔赴。

          创新之城的“工匠引擎”

          “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广州市秉持创新创造的理念,深知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性。

          近两年,广州市总工会组织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50余个,助力570余家企业实现技术突破,惠及18200余名职工;持续开展以“五小”竞赛为代表的群众性创新活动,314项职工创新成果中有30多项成果参加2024中国创交会,实现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在更大范围落地转化、推广应用。创新链与人才链同频共振,让“人民城市”有了持续向上的动能。

          宜居之城的“健康密码”

          “让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是掷地有声的承诺,更是广州产改深入肌理的生动实践。

          遍布重点厂区的871家工会爱心驿站、253家职工服务站、862家女职工哺乳室,如同星罗棋布的温馨港湾,随时提供着贴心服务。24间设施完备的职业健康小屋、68家市级健康企业标杆,构筑起坚实的防护网,工友们的健康更有保障。“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广州产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韧性之城的“人才底座”

          在广州工控集团的生产车间里,首席技师黄德智正带领团队调试新引进的智能生产线。他感慨道:“从初级工到首席技师,这条进阶路走了20余年,感谢城市的培养让我们有了踏实奋斗的底气。”

          培养高素质产业大军,正是让人口在城市稳定扎根、增强城市韧性的关键。广州积极推行产业工人“新八级工”制度,478家备案技能等级认定机构覆盖615个职业工种,为产业工人搭建了清晰的成长阶梯。此外,工匠培育“登攀计划”构建起金字塔式人才梯队,广州建成市级以上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428家,已全面覆盖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8个现代服务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已累计为32637户企业减负42.38亿元。这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一分不少地回流到职工技能提升的“刀刃”上,将持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锻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文明之城的“精神灯塔”

          正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传承城市文化之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永庆坊非遗街区设立的13个大师工作室,使得千年商都的劳动文脉正焕发新的光彩。全市共建成职工书屋2000多家,“悦读圆梦”读书活动极大丰富了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年均160场“羊城工匠杯”竞赛覆盖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电竞等新领域。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广州健儿斩获7金1银1铜,金牌数居全国首位。这束由千万劳动者共同点亮的“精神灯塔”,正不断指引城市在文明进阶路上向高质量发展坚定前行。

          广州用产改实践诠释,一座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挺拔脊梁,由万千工匠的汗水浇筑;而城市回馈给劳动者的,是尊严、成长与归属。在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指引下,广州也正不断发展为人民之城、幸福之城、活力之城,成为亿万人民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