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职场动态 > 内容

甘肃白银: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处处有“家”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日期:2022-10-28 浏览

          “以前我们想找个地方热热饭,休息一会都不容易,现在工会给我们建了个‘家’,累了渴了,就可以回‘家’休息。” 10月下旬以来气温骤降,完成最后一单派送任务的美团外卖骑手高学有些疲惫,他拎着已喝光茶水的水壶,走进甘肃省白银市水川路铜城人家昱景花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

          高学眼中的 “家”,大约110平方米,干净整齐地摆放着四套舒适的桌椅板凳,左侧的书架上放着党建、工会、文学、养生等各类图书;驿站内微波炉、饮水机、应急医药箱、充电器、雨伞等生活必备物品一应俱全,可为环卫工人、交通警察、外卖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及周边群众提供便捷服务。


          “在这里歇歇脚、喝口热水可方便了。”高学一边说着,一边娴熟地添满一壶热水。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哪里,驿站就建设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白银市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主任牛燕说。


          今年初,甘肃省政府将“建设100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确定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白银市总工会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举全会之力、聚各方资源,全力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建设。


          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共建、依托结对商家联建、加载服务项目扩建......白银市各级工会按照“一站一案、一站一策”和“会、站、家”一体的原则,扎根园区、楼宇和商圈,把驿站建设注重向工业(产业)园区相对集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人数比较多但服务资源相对有限的区域倾斜,使驿站能够广泛覆盖更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目前,全市已建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10个,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105家,遍布主要街道,累计服务新就业形态和户外劳动者6万余人次,有效缓解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如厕难、饮水难、吃饭难、休息难”的现实问题,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工作条件。

          白银市总工会强化硬招实招,聚焦“需与求”,在驿站“如何建”上聚合力。坚持规划先行,综合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等,全角度、多方位,科学规划驿站建设总体布局和功能设计,先后4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制定《实施方案》,多方筹集资金150万元,打造“零距离”“接地气”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围绕“点与面”,在驿站“如何管”上重规范。规范标准、打造样板,明确面积、标识、设施、制度、服务等建设标准,针对差异化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真正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建得准、建得实、建得广。延伸服务触角,突出功能性和实用性,配齐休息座椅、微波炉、饮水机、充电工具、应急药箱、雨伞、电视机、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为新就业形态群体提供饮水、休息、餐饮、淋浴、洗衣、如厕等比较周全的服务。制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管理制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管理人员工作制度》等管理、运行、服务、保障制度,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确保驿站正常开放、设备设施功能完好、后勤保障充分有序,最大程度地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便利。

          白银市总工会还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多样化需求,将更多服务品牌下沉至驿站,除了满足户外劳动者的正常休憩、纳凉、如厕、饮水等基本服务外,将“送清凉”“送温暖”等工会传统服务品牌下沉至“劳动者驿站”,有针对性地开展关心劳动者的活动,让驿站更有吸引力。定期在驿站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法律维权、心理咨询、健康体检、技能培训、与劳模工匠交流等各类活动,为更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人性化、更方便贴心的优质服务,让驿站更具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从“流入”到“融入”、从“客人”到“主人”的角色转换。


          白银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兆永表示,下一步,将抓住长效运行这个关键,坚持建、管、用并重,实行星级评定动态管理,不断提升驿站服务质量,让广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家”享受到“星级”服务。